最近,一篇的热帖被广泛转载,并引来家长热议,有数十年留学经验的老查在自己的微信里发文称“从申请角度看,绝大部分国际课程毫无用处”;的确,国外高校在审核学生申请时,并不拘泥学生读的是何种课程体系,标化考试才是最直接的那道门槛。那国际课程真的没用么?热帖传出后,一位执教A-level课程体系物理科目的老师张骁威提出其反驳意见,称,判断一门课程体系不能只看申请,而要看其对学科的梳理,在知识结构上的连贯性和递增性。
毁三观:从申请角度看,绝大部分国际课程毫无用处
过去几年,随着低龄留学的增长,国内的国际课程数量增加迅猛,一些家长不太愿意过早将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但是想在申请本科的时候申请个好学校,所以将孩子送到这些国际班就成为首选,公办重点中学办国际部几乎在大城市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各种国际学校开设的A-LEVEL、IB、AP、中加班等在各地开花,老查我预计目前国内就读国际课程的超过10万人。
很多家长认为就读国际课程就可以申请到名校,所以即时付出比普通中学课程几倍的学费也心甘情愿,但实际的情况是:就读这些国际课程,对于申请国外名校来说,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实就读这些课程,用处并不大。
首先,我们看看国外名校,尤其是美国名校的招生逻辑。从名校的录取角度来,他们要从不同国家、不同学习和生活环境下录取到最优秀的学生,各个国家情况千差万别,那么,他们无法使用同一个标准,所以就像中国大学在每个省份都有固定的招生名额一样,美国的名校在中国市场也会固定的配额,例如每年大约在中国招10个。
这10个学生虽然不会刻意分配到底来自哪个领域,但核心原则是录取在特定群体中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不会将家庭条件不太好、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和来自富裕家庭、就读国际学校、付出大笔金钱做SAT培训的学生进行对比,所以,如果你就读国际课程,学校自然看你在就读国际课程这个群体中到底有多优秀,而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被划入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中去考察。
在就读普通高中这个群体中,如果你既要准备高考,还要参加例如SAT1、SAT2、AP、托福等,同时又有比较突出的课外活动,自然比较容易被国外名校录取。没有任何统计资料显示,就读国际课程就比较容易被国外名校录取,而在以往被常春藤录取的中国内地本科生中,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那么,为什么大家有错觉认为国际课程出国读名校的多呢?
首先,因为去读国际课程的学生都是想留学的,家庭相对比较富裕,也就是说普通高中,100个学生中有1个出国,而在国际课程中,100个学生有100个是出国的,那么被名校录取的比例自然就大很多。
其次,虚假宣传。因为要宣传,某些国际课程招生过程中,刻意夸大学生录取的结果。例如被加州大学伯克利语言中心预科项目录取(实际这个项目只要申请就可以被录取)宣传成为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或者是预录取(有条件录取)说成是最后录取等。
最后,国外所谓名校录取难度并不高。美国排名前50的综合性大学、英国排名前5、加拿大前5等大学录取难度很大,但其他大学,即使是在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学校其实在录取难度上并不大。
那么,到底国际课程在申请主流留学国家中到底作用有多大,是否可以被普通高中替代呢?
美国:
从美国的角度,国际课程的成绩完全可以被普通高中课程替代。无论是A-LEVEL、IB、AP、中加、美国高中。也就是说申请美国的大学,如果你的A-LEVEL有一堆A,和你就读普通高中在班上排名很高,GPA接近4效果是一样的。美国申请最重要的是SAT1、SAT2等标准化考试,加上申请的小作文和推荐信,以及小作文和推荐信背后的社会活动等。
加拿大:
在申请方面,就读国际课程,尤其是A-LEVEL、IB、中加课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加拿大名校有点排外,也不太愿意了解中国的情况,造成就读国际课程可以不让加拿大大学太费脑筋录取学生。但如果普通高中学生,有很高的雅思或者托福成绩,一样可以被着名加拿大大学录取。
英国:
申请牛津、剑桥、伦敦政经这类最牛的学校,A-LEVEL和IB有优势,但是学生申请其他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去读大学预科,然后转到大一或者大二去读。所以如果你想申请英国顶尖大学,可以就读A-LEVEL和IB,但这只是对一小部分学生群体。
澳大利亚:
就读国际课程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就读普通高中,如果有高考成绩,并且达到一本录取线,基本上就可以进入除墨尔本大学之外的所有大学,即使是墨尔本大学,也可以先就读墨尔本大学预科,通过预科,再进入墨尔本大学。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这两个地方的大学都相对喜欢高考成绩比较高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名额很少, 香港更是通过中国的高考系统直接招生,就读国际课程对于申请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用处也不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和家庭来说,在国内就读国际课程完全没有必要。 那么,到底国际课程的价值何在?他们的其他问题在哪里?哪些国际课程好,哪些不好?如何选择?老查下面一个一个和大家分享!
绝大多数国际课程是无用的吗?
一位国际课程物理老师的随笔
虽然《毁三观:从申请角度看,绝大部分国际课程毫无用处》这篇文章标题已经标出“从申请角度看”这几个字,但是文章的标题还是透露出一个潜在的信息:如要出国,学习国际课程没什么用。作为一名从事A_LEVEL教学的物理老师,不太清楚从申请角度看,国际课程对于出国的用处有哪些,但是如果从物理教学的角度来看,物理的国际课程对于学习物理来说有着巨大的帮助。
首先,无论从哪个角度比较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从教学和课程本身进行比较才是最重要的。
申请角度等其它角度固然有研究的价值,但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其本身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是否能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度?是否能从这个课程里了解这个科目最新的发展?是否真的能让学生了解到这个学科的本质?如果各位撇开功利的思想,那么这些问题不应该才是我们老师,学生和家长最应该关注的吗?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课程本身的角度出发来了解一下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这里以A_level物理为例)的区别,笔者不想说哪一门课程简单,哪一门课程好学,而是从物理学习本身出发,简单谈论一下这两门课程孰优孰略。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笔者就从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学习出发,来对两门课程进行一下比较。
现在主流的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基于两个理论,分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目前最前沿的物理学来看,这两个理论是最重要的基石,也是作为一名物理学者看待实物本质的指导思想。
自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天,着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在物理年会上谈及目前物理学存在的两朵乌云,直到现在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对整个人类的社会的卓越贡献。可以说这两门理论对于学习物理的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接下来,我就从量子力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待两个课程。
首先量子力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波尔曾经说过:“如果谁在第一次学习量子概念时,不觉得糊涂,那么他就一点也没有懂”。可见这门理论有多难以理解,但是作为主流理论,想要学好物理,学好这门理论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由于难度太大,学生只有在本科阶段才会被要求学习这门理论,那么如果在高中不适合学习这门理论的话,在高中阶段学习为这门理论服务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毕竟物理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还是要掌握量子力学。
笔者将会就德布罗意波公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来为读者展示两门课程在对待物理学这门学科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那么学习量子力学需要知道哪些基础知识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德布罗意波的公式。学习量子力学,德布罗意波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反应出所有物质都有波粒二象性。这个公式的表达式也非常简单:
λ=h/p
其中,h 是普朗克常数,p 代表了这个物体的动量,而λ则代表了这个物体的波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凡是具有动量的物质都有波的特征。
这是学习量子力学很重要的一个公式,那么两门课程是如何对待这个公式的呢?
A_level 课程简单介绍了这个公式并做出了解释,而国内的教材没有提到这个公式,连普朗克常数都未提到,在上海的教材里,不提普朗克常数也就罢了,连动量甚至都是一个选修的模块。
那么这个公式如何运用呢?笔者在这里不具体细讲,直接与大家分享结论,德布罗意波公式可以推得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必定处于量子化的状态,在推导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驻波。
对于驻波这个概念两门课程如何对待呢?A_level课程详细介绍了驻波形成的原理以及特征,国内课程只字未提。
那么这对于学习物理的学生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以杨福家教授的《原子物理学》这本教材为例,这本教材也是笔者在本科期间所用的教材。杨教授在这本书里直接介绍了德布罗意波公式以及其运用,并且未对动量,驻波等概念进行说明,而是直接运用。这说明杨教授认为德布罗意波对于刚接触这本教材的学生是一门新的知识,而动量,驻波这些概念应该是已经掌握的物理基础。
如果你是一名在上海高中毕业的学生的话,那么你要理解德布罗意波的话,你就必须先自学动量和驻波。而对于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来说,你已经具备了所有的预备知识,直接学习新知识即可,这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
对于笔者而言,通过对IG(可简单认为是英国初中),A_LEVEL(可简单认为是英国高中)和本科教材(国外的物理本科笔者并未体验过,全部通过国内的本科教材和国外大学的公开课所获取的信息)的比较,笔者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高度的连续性,而国内的物理课程,可以说高中和本科之间几乎是完全断裂的,许多在大学里理所应当运用到的知识,在高中物理教材里只字未提,或者提及的很少,这对于学生的体验来说是相当糟糕的。
想象一下,当你的大学老师讲授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你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自学,这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一件事。
这里笔者仅仅对物理课程中的一小点进行了对比,如果完全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详细的对比,你会发现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例如理想气体,国内课程不会提及分子平均动能的表达式,再例如电路,国内课程不会提及基尔霍夫定律。而这些内容在A_level课程里都做了详细地介绍,从物理学习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基础物理中非常精华而重要的知识。
学习需要一个连贯性,递增性,国内物理课程的存在着以上明显的缺陷,从这两点而言,A_level课程显然做得更好。
最后,笔者并未对所引用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标注,是因为此文只想写给高中物理教育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对于在这一领域工作的教师们,这些信息都十分熟悉,不存在作假一说。此文目的旨在探讨国内物理教育现状,并不是一味夸大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另外,不知道教授数学和化学的同事们在比较中外课程之后,又有哪些看法呢?